温暖的羊杂汤。 Photo: RNZ / Ruth Kuo
和中餐相比,西式的汤很多时候更像一道"肉与汤"的炖菜,而中餐里更强调汤水本身的滋味。
大部分地区的中餐进食顺序也与西餐相反,传统上"先餐后汤" ,先吃饭菜、最后才喝汤。
不过,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,例如广东、香港、澳门,以及福建、广西等地,却是"先汤后餐"。甚至因为粤菜强大的辐射力,现在中国一些其它地区的习惯也有所改变。
在粤餐厅,人们在落座之后先点汤、再点菜。第一时间上桌也是汤,大家一边等待着上菜,一边品汤、评汤。粤语称之为"饮汤"。
对于"老广"们,"一日没饮汤",可能就"周身不舒服",对一桌佳肴的最高赞美之一,也包括:"今日的汤好靓!"
港粤"汤显祖"
"广府汤"用料讲究,强调"食疗"、"治未病"、"药食同源"。
广东汤有多种固定的药材与食材的配方。
当地气候长年炎热潮湿。
夏季,忙碌一天下来,没有什么胃口,本地人喜欢先喝几口好汤,"醒醒胃",有助于"袪除暑热",令人更有胃口进食。
春秋和冬季,人们都会根据时令季节、身体情况乃至个人心绪状态,挑选一些"成方",或者稍做调整变化 。
四时感冒、牙痛头风、皮肤瘙痒、消化不良之类的小毛病,本地人相信煲汤喝汤,就能调理好。
因此,广东人家基本家家都有汤煲,几乎人人都懂些中草药知识,每家也都有自己最拿手、最常喝的汤。
广东正宗的煲汤,以耗时之长著称。
"煲三炖四",一般慢火煮三小时才能"煲"出来正宗的"老火靓汤",炖汤约四小时。有些好汤甚至时间更久。
粤菜里传统的炖汤。 Photo: RNZ / Ruth Kuo
其中的原盅炖汤,是在瓷盅或紫砂盅内加入肉类、药材、配料与水,并使用炖汤纸将盅口密封好,然后再将小盅放入盛有清水的大锅内,隔水炖煮几小时之后,将原盅取出 -- 有些食肆,会在喝汤时请食客自己启封。
相对密闭的空间,能够更好地保留食材本身的鲜味和香气,炖出"顺喉"的绵密口感,原汁原味,令汤品更加美味。
冬春的低温时节,广东汤会有哪些"补而不燥"的汤品呢?
- 玉竹百合鹌鹑汤:玉竹、百合、鹌鹑,加几粒莲子,清润之汤,对应干燥寒冬也有调理之效。
- 人参乌鸡汤:竹丝鸡也称为乌鸡,营养滋补,女士优选。
- 猪肺雪梨汤:加一点川贝,镇咳、祛痰,感冒咳嗽时常用。
原盅炖汤的制作相对繁复一些。最简单地,可能还是在普通餐厅点一份"老火例汤"。几乎每个粤菜食档都有当日"例汤",由厨师根据时令搭配。
奥克兰哪里找广东汤:
- 广州炖品店(GuangZhou Soup shop,952 Dominion Rd, Mount Roskill, Auckland)
- 皇帝汤(King's restaurant,713 Manukau Road, Royal Oak, Auckland)
- 金碧园海鲜烧腊(Golden Garden Restaurant,583 Dominion Rd, Mt Eden, Auckland)
新西兰本地餐厅的台湾麻油鸡。 Photo: RNZ / Ruth Kuo
周游寻汤
源自客家人的台湾麻油鸡,可以自行加减米酒的配比。但这当中,有一种"全酒全鸡"配方,是不加一滴水、鸡肉与酒为"一比一"的配方(例如,1.5斤鸡肉配1.5斤米酒)。
煮这道汤时,需要倾斜锅身,将火苗引入锅内,任火焰在锅中熊熊燃烧,从而加速发挥酒味,最后只留下米酒清甜醇甘的气息。
在燃烧三两分钟之后,可以盖上锅盖以熄火,之后仍继续烧煮,并加入大量麻油、以及用米酒浸泡过的枸杞,最终成汤,甘香鲜甜,风味独特。
闽菜讲究"鲜、清、透",冬天的汤品,也注重滋补和驱寒。
"佛跳墙"以鲍鱼、海参、花胶、瑶柱、香菇、栗子、鸽蛋、猪蹄筋、鸡等炖制而成,成为中餐宴席上的"至尊之汤"。
"海外中餐"左宗棠鸡,是应西方食客喜爱甜酸口味而"发明"出来的一道菜。而地道温润江南风、江浙沪的"腌笃鲜",据说也和左完棠有关系。
配方采用腌咸肉、鲜五花肉、笋、百叶、老鸡,细火慢煨,咸鲜清香,冬日里喝上一碗,令人备感舒畅。
台湾羊肉炉,也是一道深受欢迎的冬季汤水。 Photo: RNZ / Ruth Kuo
汽锅鸡,云南代表性传统菜式。煮汤哪有不加水的?这道汤却是全靠水蒸气 -- 高温之下,水汽与尽悉蒸出的原味鸡汁完美融合,最终成为一款滇菜的经典汤水。
由于采用特有的"云南汽锅",搭配三七、虫草花、竹荪等本地药膳食材,这道汤鸡肉与汤汁鲜美醇厚,体现了滇菜发挥食材原味、鲜嫩清香的特点。
四川和重庆地区并非只有麻辣,也有滋补温和的汤。
民间认为,天麻炖鸡汤能够祛风止痛,可用于头晕头痛之人,猪脚花生汤可以补血润肤,适合女性冬天滋补。
北方胡辣汤,河南的美食名片之一,不但逍遥镇胡辣汤已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,而且省内各市地流派众多,各有千秋。
这味汤使用的香料多达近30种。传统做法需要手洗面筋,配以牛肉丁、海带丝、黄花菜等。出锅之前,洒入胡椒粉、生姜粉,淋上香油,稠厚浓香,辛辣刺激。本地人常作为早餐,一碗喝完,犹如蒸了一个桑拿,热气腾腾。
西北和中原地区的羊杂汤声名远扬,羊头肉、羊肚、羊肺、粉条或面片等,配以葱花、香菜、大量胡椒粉,是西北人最爱的御寒好汤。
天气寒冷时,喝一盅用心细细炖出的好汤,暖肠暖肚。 Photo: RNZ / Ruth Kuo
家常素汤
采用本地超市多见的食材 -- 胡萝卜玉米汤,加几片姜,也可以再加几块淮山或苹果。
当然,也可以搭配排骨或牛肉,煮一锅鲜鲜的肉汤。
最大秘诀在于,出锅时切记只撒一点点盐,不能太多,但一定要有一点点,这样才能"吊"出所有食材清清甜甜的好滋味。
中餐在药膳中使用这些食材,认为以助于润肺生津、健脾益胃。
一碗汤,一方人情。中国人的冬天从不单调,食补之汤,既暖胃、养生,也有关怀与爱。天气寒冷,您最想来一碗什么汤?
奥克兰,上班族简单的中午套餐里,包括三菜一汤。 Photo: RNZ / Ruth Kuo